给“有效教学”热降点温

首页 > 教育新闻 > 新闻阅读存档/2009-07-08 / 加入收藏 / 阅读 [打印]

  ■童国嘉  

  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,旨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“有效教学”正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教学领域最热门的口号和实践之一。人们对有效教学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衷和关注,“有效教学年”、“有效教学月”、“有效教学竞赛”已经成为许多地方和学校的工作重点。

  然而,热潮之下,对于什么是有效教学,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评价教学效率,以及如何实现有效教学等问题,人们却好像并不是特别在意。

  有人认为,有效教学中的“有效”就是“高效”的意思。又有人说,高效课堂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收益的课堂。许多中小学的课题研究,还常常喜欢套用经济学的定义,或从投入与产出的角度,或围绕效果、效益、效率来理解“有效”,把教学效率定义为学生学习效果与教师教学投入的比率,即教学效率=教学产出(教学效果)/教学投入(时间、精力、努力)。按公式来理解,投入越少,即分母越小,教学效率就越高。

  上述观点在一些教育工作者中已经有了较广的认同度和影响力。但笔者认为,如果结合教学实际来探讨,这样的解释未免有些简单化、绝对化。关于有效教学,至少有以下问题需要深入思考。

  教师投入越少越好吗?

  有效教学之“效”不是投入越少越好。有投入才能有产出。不投入,要产出,或低投入,要高效益,是不现实的。它会给人一种误导,以为教学上还有某种不耗时、不费力的“窍门”。

  要问教学究竟有没有诀窍?对此,斯宾塞有一句名言,教学的一个秘诀就是“知道怎样聪明地花费时间”。这“聪明”二字相当重要,就是强调不要浪费时间,而要科学、合理、智慧地投入时间。  (作者单位:江苏省淮安市教研室)

详细内容见今日本报